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企业要学会“五个一”

发布时间:2024-03-19 17:15:15   来源:华体会导航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企业共同的挑战与追求。这将是一段艰难的历程,但也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国企业脱胎换骨,屹立于世界企业之林。

  然而,关于到底该怎么样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却尚且模糊,是一个亟需探索的复杂课题。

  今年两会上,以张连起为代表的多位表委员提到,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可以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度赞扬宁波方太集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真正实现了价值共生、协同发展,称得上中国式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典范,并特别提到“五个一”方法,认为其作为重要抓手,可帮助更多企业从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当中汲取滋养,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目标。

  传统上,人们主要认为高绩效就是高质量发展,主要从经营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营业规模、毛利率、净利率、周转率等财务指标。

  在今天这些指标依然重要,因为它们反映了企业利用资源创造价值,并且保护属于自己的份额的能力。当我们列数苹果、谷歌、华为、海尔、美的等标杆企业时,实际上主要参照的还是这些“硬指标”。

  必须要承认中国企业与欧美领先企业在这方面的差距,所以就像过去几年做的一样,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数智化转型、提升管理水平,另外一点,就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我非常赞成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真正国际运营、全球竞争的企业。

  为什么美国近些年出现了一批1万亿、2万亿乃至3万亿美元的公司?原因就是除了技术优势之外,它们都是真正的跨国公司,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跨国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近些年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们对于企业的要求发生了重要转变,简单说,就是从股东主义框架转向利益相关者框架,即不仅看其经济价值,还要看它是否真地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为员工提供了成长和成就的舞台,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贡献,比如环境保护、创造就业、慈善事业等。

  换言之,人们从更多维度上关注和衡量企业的绩效,高质量发展相较以往强调的高绩效组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在以往一篇关于长期主义的文章中,我曾经给出对优秀企业的定义:强大、健康、美好,它能很好地涵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相互依赖、相互加强的重要特征——核心能力强大、利益关系健康、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朝着这样方向的努力,于企业来说,是从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包括经营目标设定、企业与顾客和员工的关系等,均需要做出显著的改变,但最根本、最艰难的是经营理念的改变——企业不再仅仅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纯经济组织”,而是要变成“经济-社会组织”,从社会视角来定义企业的价值,发现自己的“根”与“魂”。

  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彼得∙德鲁克。这位管理思想大师早在70年前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就提出,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企业自身,而是企业之外、社会之内,是满足社会某项需求,解决社会问题。为此,他建议管理者必须关注企业特定的目标与使命,促使工作更有生产力,让员工具有成就感,并且管理好社会影响力与责任感。

  然而,“灵魂里闹革命”是最难的,只有那些志向高远、胸怀宽广、有着强烈利他精神并善于思考的企业家才会愿意和敢于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开启艰难的探索。

  方太的茅忠群就是这群优秀企业家的一员。当然,从一开始他也是迷茫的,但经过反思和学习之后,认为管理不仅要有制度,还要有信仰,只有两者兼备、两条腿走路,才能实现卓有成效的管理,因此简单引入西方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远远不够,必须要找到信仰与灵魂,于是他选择像那些优秀的美国企业、日本企业一样,从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构建属于自己的信仰与灵魂。

  从2008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逐渐构建成型了一套深具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

  为什么?方太的使命是“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成什么?方太的愿景是“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信什么?方太的核心价值观是“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

  由此,而确立了方太作为一家企业的“灵魂”——方太是一家由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驱动的独特的企业。

  从这里可以看出,方太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企业。不仅如此,围绕目标实现,方太还发展出了十一项基本法则、四大实践体系等。张连起提到的方太花费五年时间开发的水槽式洗碗机,充分考虑了中国家庭的特殊场景与使用习惯,就非常符合其中的“美善创新”原则以及“顾客得安心”的实践体系。

  但也必须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在以往关于方太的文章中,我就曾经感叹于方太使命的雄心勃勃,并且知道它确确实实在认真努力和尝试,建设幸福企业(方太员工的幸福感是很高的),为客户建立幸福厨房,探索幸福厨房的不同模式,还花费了巨大的资金和时间,联合各方力量来推行幸福社区的建设。

  这显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工程,需要一大群人(不仅有方太1万多名员工还有数万、数十万名合作伙伴)持续的、共同的努力,需要投入极大的组织能量——茅忠群称其为“人的心性能量、心灵品质、心中的宝藏”。

  那么,如何激发组织能量呢?茅忠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启发,总结提炼得到“五个一”方法论,包括立一个志、读一本经、改一个过、行一次孝、日行一善。

  不仅茅忠群非常看重“五个一”,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杨朝明教授也非常赞赏“五个一”,认为它让每个员工自我修炼提升,明心明理、净心净意,在工作、家庭和生活中践行中华优良品质,从而实现企业全体系、全流程、全产品、全服务的高品质、高质量。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就流传甚广。禅宗五祖弘忍要传衣钵,以一偈定六祖,最被看好的是神秀,他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不会写字,请人也写到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很显然,惠能的境界更高,成为六祖,也是禅宗历史上最重要的禅师之一,著有《六祖坛经》。

  这两个偈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就代表了修炼心性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渐悟,关键在于“时时勤拂拭”,才能让本心澄明,惠能是顿悟,不识字,但悟性极高,直抵本质。

  在另一个偈语中他做过类似的描述,称“自性”(相当于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可谓一以贯之。。

  神秀评价惠能是“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在其去世前还曾劝说弟子去向惠能学习。不是每个人都有惠能那样的悟性,神秀的方法更适用普通人。“五个一”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适合大多数普通人的心性修炼。

  “五个一”在方太内部是一个逐步成型的过程。2008年是“读一本经”,2012年倡导“日行一善”,2016年升级“三个一”,即“立一个志、改一个过、行一次孝”,2017年,“五个一”成型。这实际上也反映了茅忠群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五个一”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资源来自于中国儒家经典。儒家最推崇的人生追求是“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心到身,再到建功立业、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围绕它形成了大量经典文献,中国儒生历来重视通过诵读经书来获得智慧。

  明代的两位思想大家则提出更加系统和具体的方法论,一个是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它是一本劝善性质的家训著作,被称为中国“第一善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非常生动细致地介绍了修身养性的四种方法,其中一些观点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王阳明的“心学”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他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洞悉“心外无他”“天理即良知”的智慧,人的修行就是不断“致良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王阳明将自己的感悟总结为四条教规,包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相当于“致良知”的方法论。

  立一个志。正如王阳明所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方太将其区分成三个部分:成人之志、成事之志、健身之志。成人与成事相辅相成,成人是根本,在方太内部,方太员工立志的目标包含了五个层次,依次为士人、能人、君子、贤人、圣人。

  读一本经。读包含诵读和阅读,“诵读”是直接读诵经典原文,每天15分钟到60分钟,“阅读”是选择公认较好的注解本,边阅读边理解,每天30分钟到两小时。所读的经不仅是儒家经典,还有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的经典著作。

  改一个过。王阳明认为即使是圣贤之人也并非无过,而只是因为他能改。根据《了凡四训》,改过包含: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事上改是最基础的,主要是各种不好的行为,但坏的行为可能会层出不穷,因此还要在更深入的层次上反思,那就要在德和道的层次上改,最后则是要在心上改,因为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心的呈现。

  行一次孝。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一直都非常重视。行孝也有从小孝到大孝的区分,至少可分成四个层次:养父母身、顺父母意、敬父母心、立父母命。

  日行一善。善的形式很多,“一个改善”“一次善行”“一句善言”“一份善意”。从行善的境界层次上看,最初可能只是为行善而行善,接下来是成为习惯,再是从行小善转变为行大善,最高层次则是先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进而帮助家人和他人乃至人类建设心灵品质。去除小我,开发大我,达到无我利他的境界。

  茅忠群认为“五个一”是方太文化管理体系的基础,并且可以从个人到家庭、企业、社会扩展,不仅提升个人的心灵品质,打开格局和境界,提升智慧和能量,还能影响家人,让家庭的幸福感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在方太非常重视的顾客安心、员工成长、社会正气以及可持续经营等四大实践领域不断改善和提升。

  在我看来,“五个一”的内部关系中,“立一个志”是统领和目标,而其他的四个一是为了这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并且随着所立目标的高远程度,而也要在追求上不断升级与相互匹配。

  作为一个整体,它的作用非常类似于工厂管理运用PDCA循环或者6西格玛方法,通过持续不断地循环改进,来减少缺陷,提高效率,最终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在这里,则是借助“五个一”的循环,不断推进心性修炼,结果就是心性的成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面对很多隐性的挑战,比如人性中各种负面因素和力量,如佛教所言“贪嗔痴”,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则指出了大量阻碍人们认知成长的心理偏见,如刻板印象、确认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消极偏见、归因偏见......这些偏见的本质就是非理性,是在人心之中非理性土壤中生长出的各种偏见。

  茅忠群特别看重的是不明和贪欲,称其为在心性天空中最大的两朵“乌云”,不明是指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可看做是“道”的缺失,贪欲是各种不好的、过度的欲望。所谓心性的修炼就像在斜坡上发生的博弈,用“五个一”的修炼方法来对抗和消解各种不利的因素,用“读一本经”对治“不明”,用“日行一善”“改一次过”“行一次孝”来对治贪欲,其结果就决定了心性成长的高度与速度。

  方太作为中国式管理模式的范本,极为少见地将高质量发展与中国企业文化紧密融合。

  从2008年以来基于传统文化开展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探索取得了突出成就,其系统性、思考深度与实施的规模、彻底性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很早就成为了中国高端厨电的领导品牌,因此,也难怪那么多全国表将其视为标杆,并希望通过它来总结提炼并推而广之。

  实际上方太很早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了,2018年3月成立方太文化研究院,为企业家到方太参访学习提供一个平台,共同研讨如何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推动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五万多名企业家和管理高层走进学习。

  在我看来,这当然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企业照搬“五个一”方法可以轻易获得方太一样的成功。实际上,远非如此,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也可以理解为当其他中国企业学习借鉴方太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创始人的心性成长、文化与业务的融合、与西方思想、方法及实践的结合问题。

  一种比较复杂的管理模式的引入,创始人的认知和态度至关重要,他必须能够深刻理解背后的逻辑,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并采用强有力的方式来推进它。

  在前一年,任正非带领高管团队拜访美国各大科技公司,大开眼界,深感差距巨大,遂决定向美国企业学习,首先从IBM引入IPD,但是华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在内部很多人看来很好的体系,并且非常适应它,他们觉得IPD太僵化,不如原来的体系灵活,明里暗里,但任正非非常坚决,凡是不支持、不配合IBM顾问的人或调离,或开除,并且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不合理的口号“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

  回顾方太的文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茅忠群是最大的推动者和贡献者,带头施行“五个一”。于他来说,因为他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在先,所有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来做的。

  领导者的第一力量就是身体力行、德行垂范,正是在他的带动和组织下,方太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吸引(而非强制)让更多人加入其中,并通过践行“五个一”而得到正反馈,从而持续推进,但是其他的企业、企业家呢?能否做到这一点?

  这也引出了一个老问题,那就是优秀的企业到底能不能学:为什么海底捞很早就被人研究,却被感叹为“海底捞,你学不会”?为何华为、海尔、胖东来如此优秀,参观学习者甚众,却也很难“学得会”?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在我看来,不是可见的行为、规范、做法,也不仅仅是认知,实际上理性层面的逻辑非常清晰可见,但在心性上做不到——有哪位大股东愿意花费如此多的资源来照顾员工,或者把股份分出来、利润让出来,分给员工?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恐怕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学习方太,能够学好方太,除非企业的创始人真地认同并愿意投入极大精力,率先实践,并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才有可能。

  关于“五个一”方法,必然会有人提出疑问,“读一本经”“日行一善”“行一次孝”和企业的业务开展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是否过于遥远了?即使是方太,也不断有人会提出疑问,是否过于强调文化,而有可能轻忽了对业务的关注?

  2024年初,茅忠群发表新年致辞“心性即文化,文化即业务”的演讲,应该说是对这些疑问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文化是做业务的发心和方式,而业务是文化的呈现和结果;“发心”和“方式”是因,“呈现”是缘,“结果”是果。“发心”又是一切的根因,决定了“方式”“呈现”和“结果”。发心是做一件事的初衷、初心、心念。怎样的发心,决定怎样的方式和呈现,又决定怎样的结果。“利他”是方太人一切发心的共同底色。方太人的总发心是:帮助顾客得安心,帮助员工得成长,帮助社会得正气,帮助经营可持续。

  方太洗碗机的研发就是“文化即业务”的范例样本。方太早在2011年就创建了研发团队,深入25个城市的1000多个家庭了解客户需求,花费5年时间,创新高能气泡洗技术取代纯水洗技术,终于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水槽式洗碗机。

  正如张连起所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背后是方太让厨房更温暖、更优雅,让亿万家庭更幸福的仁爱之心,生动体现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对企业实践的引领作用。

  对于学习方太的企业来说,它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在文化和业务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方式,让文化为业务赋能,创造优质的产品,形成正向循环,从而吸引更多人投入其中,逐步接近“心性即文化,文化即业务”的理想状态。

  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同样作为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在近现代的一两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大量的冲撞与融合,为我们在国家、企业等不同的层次上理解中国和西方的思想、方法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案例。

  总的来看,是本土与西方优秀要素的创造性融合更有利于一个组织的发展。我非常赞赏方太在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创造性融合上做出的努力,但它并不是建立在排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之上的,而是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

  方太的一些做法非常有创意,比如“两透五心IPD”,将让顾客动心、放心、省心、舒心、安心,引领很多新产品的开发更好地匹配客户需求,乃至超出其预期。

  接下来,对于方太以及其他公司来说,推行“五个一”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即当企业国际化时,国际化的员工如何操作“五个一”?如果生硬地推,想必效果不佳。

  我的建议是,实际上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重视心性的修炼,“正念”及“正念”管理在西方世界的流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对于推行“五个一”是很好的条件,我们要做的是能够结合各种思想与方法,包括基督教、佛教等,找到适合当地人的方式。

  四、结语这是一个历史性时点,中国企业须攻坚克难,蜕变升级,方能实现高水平发展。为此,中国企业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非我莫属的使命感。更要充分地吸收和利用人类思想的精华,为我所用,创造性转化。

  于中国企业来说,有一个独有优势,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将其与百年来发展的西方管理工具与方法相融合,“中西合璧,以道御术“。

  方太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也希望更多企业加入进来,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管理模式,助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和中国创造的跨越,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企业群体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