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新风

【高端访谈】ESG强制披露“倒计时” “绿色大考”怎么样应对?

发布时间:2024-03-23 21:39:55
来源:华体会导航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强制披露时代已来。日前沪深北交易所同时就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指引(下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强制披露时代已来。日前沪深北交易所同时就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指引(下称《指引》)公开征求意见,鼓励A股上市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其中沪深交易所将采取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北交所则鼓励公司“量力而为”。多家上市公司也成立了ESG委员会,积极完善企业ESG管理体制。

      ESG到底是不是“一个筐”?信息披露怎么来实现统一?ESG投资如何落到实处?新华财经《高端访谈》联合绿色金融60人论坛推出“碳”路司南·ESG圆桌会,探讨破解之道。

      记者:目前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现状如何?新《指引》释放出什么信号?

      鲁政委: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和篇幅逐年增加,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A股上市公司有1738家披露了ESG/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披露率为33.2%,但也存在披露形式无统一规范等问题,信息公开披露程度和质量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行业来看,金融业披露程度领先别的行业,披露率最低的是信息技术行业。分类型来看,2022年441家央企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347家披露了ESG/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率为78.7%,远高于A股市场整体披露水平。

      《指引》的发布将引导A股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规范可持续发展有关信息披露。本次《指引》的影响范围较大,通过汇总首批纳入ESG强制披露要求的上市公司,ESG强制披露企业数量最多的前五大行业为信息技术、工业、医疗、材料与金融,其中仅信息技术行业需要强制ESG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就占所有首批A股强制披露公司数量的27%。

      董战峰:近年来,随着ESG投资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并主动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公司在信息公开披露内容、方式、频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比性也参差不齐。

      证监会及其他相关监管机构出台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等政策文件,旨在引导A股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引导A股上市公司更加规范、全面、深入地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促进绿色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长期价值和风险状况,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韩晓燕:可持续信息披露对于帮助投资者有效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投资价值至关重要。A股市场可持续相关信息的可得性和质量一直是制约国内可持续投资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ESG数据和评价体系是投资整合、ESG产品研发和策略构建的基础。《指引》发布后,国内可持续投融资的基础信息可得性、可比性和时效性将得到提升,将为投资者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从而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和投资标的,推动资本市场形成可持续资产溢价。

      记者:与国际上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相比,国内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哪些亮点和不同?

      鲁政委:从披露框架来看,《指引》引入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经典的四支柱(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体系,上市公司学习成本可控,利于国际交流。《指引》要求,披露主体拟披露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同时具备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的,应当围绕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四方面核心内容对拟披露的议题进行分析和披露。相关框架和经典的TCFD四支柱高度一致,对于大多数已开展ESG披露的机构包括本土企业来说,已广为了解并实践,因此《指引》在披露框架上与已经高度成熟的国际标准形成了良好衔接。

      从指导思想来看,《指引》起草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系统思维和中国特色三大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本土特色。《指引》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上市公司发展阶段、披露能力,通过强制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披露相结合、设置过渡期和缓释措施等,实现成本与效益相匹配。系统思维则体现在证监会明确以“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为核心要素构建的披露框架,以更好的内部治理、具体行动带动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同时,面对市场关注度很高的ESG标准本土化呼声,编制部门总结了境内外披露制度和优秀实践,参考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积极吸收国际有益经验,立足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本土化:S部分强调中国特色,E部分注重本土包容。社会议题是与国际ESG标准差异最大的部分,但也是本次ESG指引编制最有特色、亮点最多的章节,除了社会议题,环境议题的设计则充分注重了本土企业的能力现状和披露成本,仅对碳排放范围1和范围2提出了披露要求,并未跟随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对范围3提出强制披露要求。相信中国ESG标准本土化的工作将持续深入,并在与国际标准和实践衔接的基础上,慢慢的变多发出中国声音。

      董战峰:兼顾国际接轨和本土适用,《指引》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上的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框架,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标准,同时结合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监管要求:一是强调中国特色,充分考虑了中国的法律法规、政策状况和文化背景,确保上市公司在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时能够符合国内的监管要求和文化习惯。二是注重可操作性,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披露要求和指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任务。注重与投资者沟通,鼓励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互动,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三是强调了上市公司的主体责任,要求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为投资者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总的来说,《指引》的推出将有助于提升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记者:可持续信披逐渐从自愿到强制披露过渡,企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鲁政委: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一是依靠市场手段为企业信息披露注入动力,促进企业信息披露自我完善。如将ESG信息披露纳入信用评级中,通过风险管理驱动和投资收益驱动激发企业ESG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二是完善ESG评级方法,提升评级方法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结果可比性。完善的ESG评级方法能辅助投资者管理风险和做出决策,从而倒逼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三是加强ESG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的研究和宣传。促进ESG治理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宣传,帮助企业意识到ESG表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激励企业主动提升ESG披露的质量。

      董战峰:上市企业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数据收集与量化难度较大。可持续信息披露涉及大量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数据,这些数据往往难以准确收集和量化;二是披露成本与效益考量。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可持续信息披露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但短期难看到收益,这些企业在披露动力上可能存在不足;三是披露标准和监管要求的不确定性。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监管要求也各异,这给企业带来了合规风险和披露难度。

      提升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一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和数据治理。企业重视建立完善的ESG数据收集和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并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全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二是要强化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与投资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与合作,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三是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企业可以关注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标准和最佳实践发展情况,通过借鉴和学习不断提升披露水平和质量。四是建立健全内部审核和监督机制。企业可设立专门的内部审核和监督机构或人员,对可持续信息披露进行定期审核和监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整改。五是寻求外部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企业可以寻求外部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的支持和指导,提升自身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

      韩晓燕:对ESG信息披露提出要求的背后更是对企业的治理、体系建设、ESG专业能力、信息系统建设、风险和影响性评估、人才培养和资源持续投入等方面提出要求。

      ESG信息披露对议题的涉猎十分广泛,且越来越多与数据科技、环境工程、量化测算、行业属性等相结合,要求企业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而目前ESG人才还较为稀缺,开展ESG信息披露所需使用的基础数据、因子库、模型、方法论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尚不成熟,对于业务分散、子公司众多、供应链复杂的企业来说难度则更大。企业往往会遇到技术上的挑战和能力上的短板,需要各方提供配套的工具和外部资源,如更详细的监管指引、公共数据和因子库、更多专业性服务机构和人才供给,保证企业达成信披合规要求,并逐步实现“以披促管”,提升管理效率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记者:全球ESG披露标准还没有统一,但逐渐进入相对统一的阶段,难点在哪里?如何更好激励可持续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鲁政委:所谓“相对统一”指的是目前国际上存在“可持续披露准则三足鼎立”的格局,即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欧盟可持续报告准则和美国证监会气候披露新规。一方面,三大准则均借鉴了TCFD框架,在内容披露要求方面存在一致性,但三大准则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欧盟可持续报告准则坚持双重重要性原则,而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对此并无要求,美国证监会秉持单一重要性原则。

      另外,国际持续披露标准与企业所在地的规定相冲突,不利于国际统一标准的推广。以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为例,ISSB明确,当各国家或地区监督管理的机构或主体上市的交易所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核算温室气体排放时,企业豁免按照《温室气体规程:公司核算与报告标准》计量温室气体排放。此外,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照搬欧美主流ESG披露标准会造成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是全球ESG披露标准统一的挑战。

      未来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多个ESG披露标准共存的情况将持续存在,预计随着全球出台统一ESG披露标准的呼声提高,最终会逐渐集中到一到两个标准,并出台兼容当地政策的调整方案。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以身作则,结合本国国情积极研究和出台ESG相关领域的披露标准,我国政府也正在积极参与到国际ESG标准的制定中,相信发展中国家会不断扩大在国际ESG标准中的话语权。

      鼓励企业主动进行信息披露,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可通过出台配套支持工具包,支持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工作,并为培育专业的ESG投资机构提供政策指导,同时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通过公开发布ESG披露报告,汇报ESG管理和实践成果,起到宣传和公众监督的工作。当前我国企业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理解参差不齐,在《指引》中提供统一的披露指标索引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

      企业自身应重视加强ESG人员培训,提升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质量。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ESG信息收集、核算工作的自动化,减轻人工压力的同时,保障数据的实时更新,有助于企业ESG管理。

      鼓励第三方核查与鉴证,加强ESG第三方审计。《指引》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披露主体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相关ESG信息如公司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进行核查或鉴证。从全球来看,ESG披露第三方审计要求是大势所趋,随着ESG披露逐渐与财务报表编制“并表”统一行动,ESG披露独立审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董战峰:ESG理念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践行ESG理念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措施手段。

      一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ESG理念中的“E”即环境,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关注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环境等,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二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ESG理念鼓励企业发展,通过采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有助于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践行ESG理念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关注员工福利、公益事业等方面。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公信力和品牌价值,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四是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ESG理念中的“G”即公司治理,强调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五是引导长期资金市场投资方向。ESG理念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共识,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ESG表现。践行ESG理念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支持,从而引导资本市场投资方向,促进资金流向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和项目,不仅进一步强化企业生态环境责任落实,也能够有效提升相关主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能力,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等提供助力,推进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

      记者:践行ESG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何更好推动ESG原则在投资实践中应用?

      韩晓燕:金融机构作为联通社会资金与实体产业的桥梁,应发挥好引导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的积极作用,在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融资的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国内资产管理机构中,已开始强化对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评估能力,应用ESG评价等工具持续完善投资流程。在借鉴国际标准和实践的基础上,国内资管机构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基于本土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标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ESG和环境评价体系是践行可持续投资的关键一环。

      在评估和量化环境风险和机遇时,首先是对数据来源进行扩展。介于环境信息和数据的来源较为分散、非结构化、数据发布高频,可借助金融科技扩展数据覆盖范围并提升处理效率。嘉实环境评价体系的搭建,就是借助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补充另类数据来源,除公司主动ESG信息公开披露外,从上千个政府和监管信息发布平台、新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更广泛的渠道获取有关信息,再进行深度清洗、加工和挖掘,形成覆盖全市场的海量环境基础数据库。在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嘉实基金的经验是,参照国际国内相关环境及行业标准、因子库等搭建环境评价模型,并基于不同行业的环境外部性程度、风险暴露水平、数据覆盖程度等,提升环境评价在行业、区域、个体层面的适用度和评价的颗粒度。嘉实环境评价体系中设置了环境风险暴露、污染治理、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地理环境风险暴露、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循环和、环境违规事件等本土化指标和评价标准,并不断迭代和优化,致力于为本土绿色和环境投融资提供高质量评价参考。